柳公权书《郑婉迁葬志》及相关问题

作者:刘祥辉    阅读:91人次

《郑婉迁葬志》全称《唐故尚书左仆射赠太子太保韩公继室荥阳郡夫人郑氏改葬铭并序》,近出陕西西安,现藏于洛阳。墓志青石质,志盖箓顶边长27cm,四杀边长39cm。志身呈方形,纵约39cm,横约39cm,楷书十五行,满行二十字,共计二百六十九字。志盖阴刻楷书三行,共九字,为『荥阳郑夫人迁祔茔志』。

郑婉是唐代尚书左仆射韩皋的继室,卒于贞元七年(七九一),韩皋为其墓志撰文,由韩秀弼书丹,长庆四年(八二四),韩皋死后,其孙韩约迁郑婉之榇祔葬于韩皋墓侧,又制迁葬志一方,由杨嗣复撰文,柳公权书丹。此墓志为柳公权四十七岁所书,对于研究柳公权早期书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为断定《金刚经碑》敦煌拓本及《洛神赋十三行柳公权跋文》的真伪提供了重要的对比材料。

柳公权早期作品考述

志文中提到:『洎元和二年(八〇七),公节制江夏,特恩追封荥阳郡夫人,后十有七年,岁直甲辰(八二四),公以左仆射赠太子太保归全于万年县少陵原之新兆。其孙约,举夫人之榇附于公之墓侧同域而异穴,避前室也.……予韩出也,辱约之请,直书改葬之事。』长庆四年(八二四),韩皋去世,柳公权出于韩皋之恩,受其孙韩约之请,书丹郑婉改葬铭并序。这一年柳公权四十七岁,距元和三年(八〇八)擢进士第后踏人仕途已有十五年。在这段时间里,柳公权先后任校书郎(八〇六),节度使府掌书记、判官(八一九),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八二一),右补阙及翰林待书学士(八二三),翰林侍书学士(八二四),起居郎(八二四)等官职。其中以任校书郎时间为最长,前后达十三年。近来有文章论及柳公权仕途,皆言柳公权起步低,认为其仕途不顺,其实不然。唐代校书郎虽为正九品基层文官,却是唐代高资历子弟的释褐之起职,《通典》称之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符载认为其为缓登『公卿之府』的方便之路。不仅职位清贵,且仕途升迁快捷,或可升至给事中、待郎、郎中以至宰相等高级官职,历来为唐代士子所重视。朝廷安排贵族子弟出任校书郎的主要用意是使其有机会接近中枢权贵,从而熟悉朝政,以利于他们的后来发展,『校勘典籍』的本职工作倒成了一种附属差事。颜真卿、柳公绰皆以校书郎为始进入仕途,而像张说、张九龄、元稹、李德裕更是从校书郎起步而官至宰相。我们从柳公权后来的仕宦履历中亦可以看出校书郎确为『公卿之滥觞』耳。秘书省所藏经籍图书丰富,其中不乏名人书画。从事校书郎这段时间,应是柳公权一生中最为清闲之阶段,抑或是其『遍阅近代笔法』,预『自成一家』的学习谁备期。

除校书郎外,这段时间柳公权还以担任翰林待书最为世人所知。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柳公权被夏绥银宥节度使李听辟为掌书记和观察判官,并于第二年进京奏事受到唐穆宗召见。唐穆宗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柳公权『右拾遗,兼任翰林院侍书学士』。自此,柳公权以翰林院待书身份在穆宗、敬宗、文宗身边待君长达十年之久,以至于『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人贡者,皆别署货贝日:此购柳书。』担任皇帝侍书这段经历,应是柳公权扬名唐代书坛的重要原因。所谓上行而下效,皇帝喜欢柳公权的书法,其他人自然会仿效之。虽以书法盛名,但柳公权却以待书见用为耻。

对此,其兄柳公绰致书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苦心辞艺』即《新唐书》所称『本志儒学』。 唐代进士擢第已是很难,柳公权擢进士第后,又登极难录取的『博学宏词』科,所以柳公绰称之为『苦心辞艺』是符合事实的。在柳公绰运作下,柳公权乃迁尚书省右司郎中,从此由秘书省校书郎清职进人核心执行权力机关。

从贞元十七年(八〇一)至长庆四年(八二四)这二十四年间,文献记载柳公权书写了八件作品。分别为:贞元十七年(八〇一)书《河东节度使李说碑》,郑儋撰文,文宗朝被立于洛阳,后佚失,朱长文《续书断》、赵明诚《金石录》中有记载;贞元二十一年(八〇五)书《赠越州都督符元亮碑》,撰文者不详,德宗朝被立于京兆,后佚失,陈思《宝刻丛编》、赵明诚《集古录》存有记录;元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书《柳州复大云寺记》,柳宗元撰文,《柳河东集注》中对此有记载;元和十五年(八二O)书《散骑常待致仕薛苹碑》,孟简撰文,宪宗朝立于河中;钱易《南部新书》载柳公权于佛寺看朱审画山水,乃手题壁诗,后被唐穆宗所见,依穆宗在位时间计算,估计柳公权书题壁诗的时间为八二一年至八二四年之间;长庆元年(八二一),柳公权书《蒙诏帖》,曾刻人《兰亭续帖》《汝帖》中,《唐文拾遗》卷二十八有记载,现存于故宫博物院;长庆四年(八二四),柳公权书《金刚经碑》,立于京兆西明寺,后佚失,《旧唐书•柳公权传》录有此事,一九O八年于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其拓本;同年,柳公权又书《大觉禅师塔铭》,李渤撰文,胡证篆额,被立于赣州,后佚失,赵明诚《金石目录》有其著录。上述柳公权所书作品,除《蒙诏帖》《金刚经碑》拓本传世外,其他作品皆佚失。查阅史书,长庆四年之前对柳公权的书法评价仅有两条:一是穆宗对其题画诗笔迹表示赞赏『思之久矣』,其作品被『中外朝臣,皆呼为国珍』回;二是『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鍾、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通过此两条记载,我们可以得知长庆四年前的柳公权,已在书法技艺方面渐入佳境,声誉愈显。

《郑婉迁葬志》的书法风格

据相关文献及考古资料,柳公权一生所创作书法作品有一百余种,传世和考古出土的作品大致有二十余种。学界根据其作品风格,把柳公权作品以六十岁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和晚期。其早期作品大致有八种。

其中作品无疑者有四件,分别为:
五十一岁书《送梨帖》跋(八二八),
六十岁书《冯宿碑》(八三七),
五十九岁书《回元观钟楼铭》(八三六)。

作品有疑者四件,分别为:
四十七岁书《金刚经碑》(八二四),
四十八岁书《洛神赋十三行跋》(八二五),
五十二岁书《李晟碑》(八二九),
五十六岁书《苻璘碑》(八三三);
近期出土的《郑婉迁葬志》,为柳公权于八二四年所写,是目前所见柳公权最早的书法作品。

对于柳公权六十岁之前的书法作品,书法界多以『集古生变』形容之,其尚未形成六十岁以后那种成熟的『柳体』风格。观《郑婉迁葬志》书法,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柳书,仍有颜、欧、虞、褚书法之余绪,如『属』『词』『夏』『及』『制』等字,具「颜体』之意,『甲』『殁』『请』『太』『婉』等字又具『欧体』之意。另外其笔画粗细均衡又有虞世南、褚遂良之意,其姿态媚劲、张扬恣意,有取法魏碑之体势。总的来说,《郑婉迁葬志》瘦劲挺拔,端庄清峻,结体对称,有左低右高、险中求稳之意。其笔法干净利落,起止交代清楚,行笔舒长洒脱,笔势修长,已初具『柳体』字意,处于『柳体』的孕育创生阶段。

以《郑婉迁葬志》看同时期传世作品的真伪

柳公权长庆四年所书风格正合《旧唐书•柳公权传》所记柳公权学书之事。其传曰:『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锺、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m1按《金刚经碑》所书日期,其与《郑婉迁葬志》所书时间一致,正可以对比验证之。从敦煌藏《金刚经碑》拓本字体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旧唐书》所载『备鍾、王、欧、虞、褚、陆之体』,其字体更多像六十以后的『成熟柳体』风格,另外部分字体,如『寿』『欢』『发』『众』『应』等字反而毫无『柳意』。无论是其成熟之柳体风格,抑成是无『柳意』之风格,皆与同年所书《郑婉迁葬志》书法风格差异较大。

董逌《广川书跋》『金刚经碑条目』日:『此经本书于西明寺后,亦屡改矣。经石幸存,不坠兵火。柳玭谓备有鍾、王、欧、虞、褚、陆之体。』nJ柳玭为柳公绰之子、柳公权之侄,此段话说明柳玭曾亲见过柳公权所书《金刚经碑》。《旧唐书•柳公权传》所载之言论实为柳玭所述。又,南宋《宝刻类编》所记柳公权书《金刚经碑》有两种:一种是郑虔题额,会昌四年(八四四)四月书《金刚经碑》;另一种为安国寺模西明寺金刚经碑,于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六月书。四『安国寺模西明寺金刚经碑』说明西明寺亦有《金刚经碑》,这与《旧唐书•柳公权传》及董逌《广川书跋》所载正相合。考虑到敦煌所发现《金刚经碑》拓本字体所具有的成熟『柳体』风格以及与《郑婉迁葬志》所书风格迥异,《金刚经碑》敦煌拓本可能是后人重书之伪本。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墨迹早已失传,北宋时尚有摹本四种,及至赵孟順时,仅存两本:一为东晋麻笺本,二为唐硬黄纸本。后摹本失传,仅存刻本。唐硬黄纸本有柳公权题跋,故日柳公权跋本『洛神赋十三行』,跋文三十三字:『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宝历元年正月廿四月起居郎柳公权记。』跋文落款时间为宝历元年(八二五),距柳公权书《郑婉迁葬志》刚一年。观其跋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元』『年』『人』『有』等字与《郑婉迁葬志》中的同样字写法如出一辙,其他字亦如《郑婉迁葬志》中所书风格:笔画纤瘦舒朗,结字端严而四周疏放,形成爽利、清秀之风格,初具『柳意』,但仍有汉晋锺王、唐之欧褚颜的影子。另外,其『起居郎』的署款亦符合柳公权宝历元年的身份。过去学界对《洛神赋十三行》的柳公权跋文存有疑问,今与《郑婉迁葬志》相比对,可确定为柳公权题跋真迹无疑。柳公权以擢第进士、登博学宏词科进人官场,以校书郎起家。虽久居不迁,但鉴于河东柳氏与昌黎韩氏、弘农杨氏姻亲所形成的复杂官场脉络,柳公权终以宫居二品太子太傅而位极人臣。在其仕宦经历中,校书郎一职为『遍阅近代笔法』提供了时间与便利,侍君十余年的翰林待书学士一职则助长了柳公权『书倾朝野』之名声,可谓『人缘书贵』和『书以人重』。柳公权书法初学鍾、王,遍临褚、虞、欧、颜,终于在六十岁之后『结体劲媚,自目一家』。《郑婉迁葬志》为我们研究柳公权六十岁之前的早期书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其笔画均衡,结体端严而四周疏放,书风清朗,为我们判定柳公权早期书法提供了重要标准。